长期征集
日子很难,生活不容易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,有苦说不出的感觉,受苦的人最懂。
和吃苦相比,有苦难言,无人问津,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。
重生之后,叶檀老师变了很多,变得能吃苦,吃自己的苦,吃别人的苦。
她说,有苦我们一起分担。
每周六,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,并在公众号上发出,有苦难言的朋友,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,把你的故事,发送到邮箱yetanbusiness@163.com,叶檀老师看到,一定会回复。
记住,这世界还有人,关心你,在乎你,理解你。
文/青城桢楠
近期,中国出现一个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奇怪现象,用电需求创新高,电价却跌了。
烈日炎炎,空调满负荷运转,各地用电需求不断创出新高。
(图源:AI生成)
据央视财经等媒体的报道,7月4日,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4.65亿千瓦,比6月底上升约2亿千瓦,比去年同期增长接近1.5亿千瓦,创历史新高。其中,华东电网负荷达4.22亿千瓦,空调负荷占比约37%。
另据南方电网的数据,7月9日下午5点,南方电网最高电力负荷达2.52亿千瓦,突破历史极值。
目前,广东、江苏、山东、安徽、河南、湖北等省的用电负荷先后创出新高,从发展趋势来看,创新高的省份会越来越多。
电力需求如此旺盛,市场化的电价该涨了吧?
不仅没涨,反而异常低迷。据北极星售电网报道,江苏省电力交易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5年1至7月,江苏电力集中竞价交易成交电量合计447.77亿千瓦时,成交均价390.66元/兆瓦时。
390.66元/兆瓦时,比2024年同期的成交均价足足跌了44.19元/兆瓦时。
6月的均价更是惊掉下巴。312.8元/兆瓦时的水平比2024年同期下跌了近100元/兆瓦时。
江苏的情况不是个案,广东等其他用电大省出现类似的情况。
用电需求如此旺盛,电价却不涨反跌,如此情况,史无前例。
革命性突破,电力价格彻底市场化
绿色通胀没来,绿色通缩来了?
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世界流行绿色通胀概念。意思是,随着光伏等绿色能源的崛起,人类会面临各种资产价格的上涨,从能源到商品,从电力到服务。
绿色能源发展最迅猛的中国,实际情况是,绿色通胀早已消失,取而代之的,是绿色通缩。
(图源:AI生成)
7月10日,国家统计局给出了官方版本的能源价格下跌解释,认为是绿电带来的能源价格下跌。太阳能、风能等能源供给增多,导致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价格走弱。
新能源增多降低了煤炭的需求,但煤炭行业没有因此而减产,这就导致煤炭加工价格下降,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。
绿电带来的综合负价格效应,导致当月PPI下拉0.15个百分点。
为什么2023年、2024年没有绿电负效应,2025年却出现了?
2025年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力市场化。
2025年2月9日,发改委、能源局联合发布的《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业内称为“136 号文”的文件,里面明确写道:
新能源项目(风电、太阳能发电)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,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。
在现货市场中,放宽限价,允许电价在工商业尖峰电价与新能源成本收益间浮动,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确定。
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有超过50%的新能源发电量通过市场化方式消纳。
2025年开始,新能源项目全部进入电力市场,意味着一次历史性的跃迁。
据南方电网报5月30日的文章,新规落地后,发电侧 80%的装机容量、80%以上发电量、用户侧 80% 左右的用电量,全部进入电力市场。
(图源:AI生成)
这是实质性的改变。
不少机构认为,“136 号文”的落地,意味着过去新能源的补贴模式彻底终结,两套电价完全打通。
打通意味着,彻底改写火电为主的定价体系,光伏等新能源价格会逐步成为中国电力市场的新锚。
据国泰海通证券整理的光伏发电价格趋势,2011年至今,光伏发电价格下跌超过80%。
2025年4月,山东分布式光伏现货交易均价跌至0.0159元/千瓦时,创下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以来的最低纪录。
2025年广东等地的火电长协价格多在400元/兆瓦时。
0.0159 元/千瓦时约合15.9 元/兆瓦时,彻底击穿400元/兆瓦时的火电基准价格。平均价格的趋势性下滑,是火电无法抗衡的。
当然,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存在明显的波峰波谷,临近中午发电最多,到了晚上基本歇菜。
一个更为复杂的情况是,电力市场的区域联动,导致新能源的供给冲击进一步放大。
证券时报7月10日的文章称,中国电力市场正式进入“电商时代”。
多家售电企业表示,已经快速参与到南方区域电力市场交易中。主流模式是在白天光伏等新能源发电高峰期,采购来自广西、云南等地价格较低的绿电,用于广东等地的制造业生产。
文章援引某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专家的话,“电价不再一成不变,而是像超市商品一样,根据供需情况(价格)随时跳动。要想实现分时电价、实时交易,其实非常困难,比如,广西的水电想卖给广东哪家企业、通过哪条线路传输,背后涉及各类复杂问题,需要强大算法计算、优化,这有赖于技术突破。”
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,2024年,中国跨省跨区市场化交易电量已达1.4万亿千瓦时,比2016年增长十余倍。
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由2016年的1.1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的6.2万亿千瓦时,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由17%提升至63%,实现了从传统“计划电”向“市场电”的稳步转型。
另据国网能源研究院报告,2025年全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将突破45%,清洁能源正从“补充电源”加速向“主力电源”转型,这是电力革命的历史性转变。
(图源:AI生成)
关注中国电力变化的,不止国内。
英国金融时报近期发表专题报道,称中国正在创造人类文明史上首个真正意义上的\"超级电力王国\"。
2024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中国发电总量历史性地跨越了10万亿千瓦时大关,相当于全球总发电量的30%左右,是美国的2.5倍,印度的5倍。
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是中国发电量这些年崛起的主要动力,未来则是核能。
金融时报说,全球唯一实际投入运行的第四代核能系统——钍基熔盐实验堆,会给中国电力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。
最近一段时间,可控核聚变技术在股市非常热。如果可控核聚变技术落地,可能,电力问题就再也不是问题了。
2025年6月2日,《中国能源报》特意发表了一篇文章,标题是,可控核聚变技术何时商业化?
作为能源体系的官媒,《中国能源报》对可控核聚变的态度具有标志意义。
(图源:AI生成)
文章写到,2025年以来,中国可控核聚变技术商业部署按下“快进键”。3月,我国核聚变装置BEST首块顶板顺利浇筑,标志着BEST全面进入分区完工、分区交付的阶段;5月,BEST在安徽合肥开启工程总装,较原计划提前两个月,预计2027年建成、2030年实现发电。
作为全球首个紧凑型聚变实验装置,BEST采用模块化设计,体积比传统装置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(ITER)缩小40%,但聚变功率密度提升3倍,计划2027年验证能量净增益,即输出能量超过输入能量,为聚变发电商业化提供关键数据,2035年建成聚变工程示范堆,2050年前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发电。
2050年,对火电等能源来说,未来的结局已经注定了。
火电企业降价抢生意
回到文章的主题。
2025年,用电需求大涨、电价大跌的另一重要原因是,火电被动参与卷价格。
海通证券在一篇研报中写道,电价大幅下降,已经成为影响新能源稳定收益的最大风险,导致原有经济性测算模型被彻底颠覆,行业收益率大幅下滑。
随着2025年电力市场化的完全推进,过去井水不犯河水的新老能源,进入遭遇战。
亏麻了的新能源,不止颠覆新能源自身,更影响到以火电为主的传统能源。
7月2日,上海证券报在一篇文章中援引市场人士的分析,称火电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,将成本的压力传导给煤炭上游,同时以地板价成交换取基数电量,再通过容量补偿、调峰服务等渠道弥补亏损。这成为一种以量换价的策略。
以量换价,所有竞争激烈的行业必然出现的名词,最终还是出现在了电力行业的舞台上。
如果说,硅料价格是新能源发电的电价锚,那煤炭就是火电发电的价格基石。某种程度上,硅料和煤炭的价格变动,决定了新老能源的替换速度。
和硅料相比,煤炭先天不足。原因很简单,光伏行业巨头们大多是垂直一体化的,不同环节的博弈,早已化作综合收益的考量。硅料可以亏,不亏组件就行。
另外,光伏行业在制造端以民企为主,为了份额,可以不惜代价。在发电端,国企是主流,制造端越便宜,发电端越开心,制造和发电的博弈从来是一面倒。
但煤炭和火电行业就不同了,同为国企,都有焦虑,都不能长期亏,你好了我就不好,你赚了我就亏了,一环套着一环,长期在焦灼中博弈。
每年火电企业都会和煤炭企业签订长协价,就是煤—电价格博弈之后采取的折中价,尽可能保障彼此的利益,保障长期的销量。
新能源的冲击,让长协价有了新的变化,天平逐步朝着电力企业倾斜。
据中国能源报的文章,2025年长协煤延续“基准价+浮动价”的定价机制,但浮动价参考指标在原有的三个指标基础上,重新加入中国电煤采购价格指数(以下简称CECI)。
业内人士表示,CECI属于发电侧定价指数,价格波动幅度较原有指数更大,重新纳入参考指标或加大长协煤价波动幅度。
煤炭企业做梦都想不到,影响自己利益的除了同行,火电,还有光伏企业,硅料价格。
(图源:AI生成)
7月14日,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官方发文称,煤炭企业要充分认识煤炭供需形势错位失衡的严峻性和复杂性,严格落实电煤中长期合同制度,加强行业自律,整治内卷式竞争,促进煤炭市场供需平衡。协会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,与煤炭企业携手应对风险挑战,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。
这则消息被看作是,煤炭企业拉开反XX的大幕,煤炭上市公司的股价均有积极反应。
事情没那么简单,煤价早已身不由己。
2025年初的时候,我们曾经撰文《11年来首次,如此重要的变化,竟无人知晓》,当时中国正在囤煤,增加能源安全性。
众所周知,中国对原油的依赖度超过70%,为了能源自主,煤炭是最具调节性的战略手段。
在老川上任前,2024年4月,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印发《关于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》,提出到2027年,初步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,有序核准建设一批产能储备煤矿项目,形成一定规模的可调度产能储备;到2030年,力争形成3亿吨/年左右的可调度产能储备。
为了囤煤,中国不仅开足马力生产煤炭,还大量进口蒙古、俄罗斯、澳大利亚、印尼等地的低价煤炭。
据物流启示录公众号整理的数据,2024年,我国进口煤及褐煤进口数量达到5.4270亿吨,同比增长14.4%,为历史最高。
2025年进口数量有所下降,但依然保持在历史高位。
据海关总署7月14日的数据,截至6月份,中国进口煤及褐煤1.7亿吨,同比下滑11%。
在进口保持高位的同时,国内煤炭生产也持续创出新高。据国统局数据,2024年,我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47.6亿吨,同比增长1.3%,连续第四年创下历史新高。
7月7日,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,2025年前5个月,中国累计生产原煤19.9亿吨,同比增加1.1亿吨。
增速加快,产量再创新高,这是为了能源安全,煤炭生产环节不存在供给侧改革。
但煤炭价格在下跌。天风证券观察到,2025年因为财政压力,煤炭大省出现“以量补价”现象。举例来说,2025 年 3 月 11 日,山西省吕梁市召开的经济运行调度会强调,要坚持“以量补价、以非煤补煤、以一产三产补二产”的工作思路。
在火电企业、地方政府、能源安全等多重因素下,动力煤价格中枢不断下移。
据我的钢铁网数据,截至7月14日,主要产地的动力煤价格均比年初下降30%左右。煤炭大省如果跟不上绿色步伐,没有新能源高科技加持,日子会越来越难过。
绿电,在不远的将来会代替火电
煤价不断下降,对火电企业形成利好,但长期来看,如此利好杯水车薪。
2025年6月30日,营口市工信局发布的文章显示,中国火电在经历一场剧烈的结构性变革。
文中援引2025年《新一代煤电升级方案》称,该方案划出硬指标,新建机组必须具备30%深度调峰能力。
白天为光伏调峰,夜间化身基荷电源,这种\"新能源配角\"定位,将是未来的趋势。
文章还援引2024年《煤电低碳化方案》,明确要求2025年后新机组必须预留脱碳接口,这意味着煤电正从\"能量生产者\"转型为\"碳管理平台\",这是从\"电源主体\"到\"应急备胎\"的定位降级。
文章还表示,2025年一季度,风光装机14.82亿千瓦首超火电的14.44亿千瓦,这是火电退场的倒计时。
测算显示,2030年如果碳价突破100元/吨,现役火电机组度电成本将增加0.03元,而未配CCUS(碳捕捉)的新机组碳成本更高。
因为碳成本驱动,火电可能遭遇历史性的\"绿色退场\"。
据中电联7月10日发布的《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》,2025年全国新投产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6.6亿千瓦,比上年大增53.2%,再创历史新高。
其中光伏+风电合计占比接近8成,是火电的4倍。
在低价绿色能源如此凶猛的攻势下,火电的未来早已注定。火电电价,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,逐步失去价格意义,无影无形。
中国在全球率先进入绿色电力王国。
很魔幻对吗?但这,就是中国。
(图源:AI生成)
(免责声明: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,不构成投资建议,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。)
叶檀财经矩阵号
声明:近期,不少人以叶檀财经的名义,或xx叶檀、叶檀xx等名义,在各大平台售卖和股市相关的课程,进行和股市相关的直播。
在此,我们声明,任何和股市相关的直播、课程,均与叶檀财经无关,也没有得到叶檀财经或叶檀本人的授权,认可。
叶檀财经运营并管理的微信公众号、视频号有且仅有叶檀财经、叶檀暖人生、叶檀聊人生、半间白云、叶檀说、檀谈人生,抖音号叶檀财经、檀姐姐暖人生,小红书号叶檀财经,快手号叶檀财经,头条号叶檀财经,百家号叶檀,请用户认准上述账号。但凡与上述微信账号不一致的公众号均非叶檀财经负责运营管理,叶檀财经和叶檀对其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放松心情,把学习和享受贯穿在悠长的人生中,让我们一起成长,一起快乐。
作者:青城桢楠编辑:旦旦
图片:来源于AI生成
叶檀财经作品 | 尽情分享朋友圈
咨询合作,请联系微信
13818756019(商务微信)
喜欢请您点个赞
众和策略-众和策略官网-配资短线炒股-南京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